此次大会上我们受邀将团队所做工作对大家做一介绍,主要关注于心肌恢复。我们这个报告主要是基于2014年发表的一篇文章,当时的病例数为130多例,近年来病例数在不断增加。研究目的主要是对心衰患者予以指南推荐的治疗方案后,看看有多少心肌病患者能够恢复(Reverse remodeling),这是目前在心衰领域比较关注的问题。
总的来说,心肌恢复分为两种类型:一部分是真正能够恢复的患者;还有一种是处于Remission(缓解)阶段的患者,只是症状或者超声等指标表面上的恢复,实际上病情是在心衰缓解和恶化之间来回波动。研究中真正能够完全恢复的心衰患者还是比较少,当然不同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我们这个课题的意义在于,以往都认为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它的Remodeling(重构)是不可逆的。但这样的研究给我一个信心——如果按照指南推荐进行治疗,确实一部分患者的疾病能够得到极大的改善,甚至是Recovery(恢复)。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这种Recovery(恢复)和Remission(缓解)是否能够维持终生?特别是,如果我们判断患者处于Recovery阶段,那么如何进行下一步的治疗?是否需要终生治疗呢?目前也没有足够的证据,最长的临床证据也就是5~6年的时间。
我们发现,确实有一部分患者因为中断治疗,导致心衰再次恶化。这也使我们更加强调关注心肌的逆重塑问题,也更强调指南中药物和器械治疗对心脏功能恢复的作用。
这也是个很好的问题,总体来说,中国人群的心衰,无论在构成比、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的反应上,和西方人群相比没有特别大的区别。
但是,从我们的China HF注册登记研究结果来看,目前还只是基于住院心衰患者的初步数据分析,提示虽然心衰共同的因素都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肾功能损伤等,但这些比例和国外还是有些差别。
比如,中国高血压和冠心病的整体比例较国外稍低。另外,我们心衰住院患者的平均年龄要更年轻一些,而国外老年化的问题更为严重。此外,我们的血压水平也比国外的稍低些,我们的初步研究结果提示收缩压约为125 mmHg,而欧洲和美国都要高于这个水平。
在中国患者对药物的治疗反应方面,比如我们参加的PARADIGM研究提示,中国心衰患者也应接受指南推荐的治疗方式,包括达到指南中所要求的目标剂量。当然,我们也要强调个体化治疗,也就是心衰患者能够耐受的最优化的剂量治疗。
在心力衰竭管理方面,中国如何借鉴国外的经验,这其实是心衰治疗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因为,心衰重在管理,而管理的核心则体现在团队建设。在国外配备有专业进行心衰管理的医生、护士,这都是国内需要进一步发展的。另外,建立有效的随访系统,有助于降低心衰死亡率、改善预后,特别是降低再住院率。其次,我们需要强调指南该如何落地,如何缩小指南与真实世界治疗的差距,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实际上,目前移动医疗不单是在心血管领域,在整个医疗领域都是趋势,或者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进展。
我个人觉得,在心衰这个领域来说,移动医疗可能更为重要,因为更多心衰患者需要一种新的方式,来进行上面所说的长期管理。
但是移动医疗本身(包括国外)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更有效地来开发专业系统。因为针对每一个病种的管理都是不一样的,如高血压、冠心病和心衰。
另外,就是如何保证它的安全性,安全性是指更好地维护患者的利益、更好地维护医生的利益,用以保证在整个疾病诊疗过程中的安全。
最后,还存在如何收费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实际上目前各国都没有明朗的态度。
不管怎样,我认为移动医疗是一个趋势,特别对于我们心衰的管理。我们自己建立了心力衰竭网,也设计了一个用于心力衰竭管理的APP系统,叫“心随访”。希望我们能够通过移动医疗帮助到对心衰患者的管理,进行更多方面的尝试,希望这种新手段可造福于广大心衰患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