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前沿

【ESC 2016】马长生:解读2016年ESC房颤管理指南

点击量:   时间:2016-08-28 19:30

图片

 

 
 
 

继2012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更新房颤管理指南之后,房颤诊治领域有着大量的重要进展,在此背景下,令人期待已久的2016年欧洲房颤管理指南于8月27号发布,指南全文同时在《欧洲心脏杂志》在线发表。纵观新版指南,可以看出指南内容较前更为详尽,数据更为详实。整个指南架构更是体现了房颤治疗理念的变化,具有极强的临床指导价值。

 
 

 

 
1. 房颤分类

 

 
 

新指南对于房颤的分类沿用了之前的方法,将房颤分为初次诊断的房颤、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长程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五大类。此外,还将房颤进行了相应的临床分型,分为继发于结构性心脏病的房颤、局灶性房颤、多基因房颤、术后房颤、二尖瓣狭窄和人工心脏瓣膜相关房颤、运动员房颤和单基因房颤等类型。

 

房颤的症状分级仍然推荐采用EHRA分级,但分级内容有所变化,将2级细分为2a级和2b级。其中2a级是指症状轻微,正常体力活动不受影响;2b级指中度症状,正常体力活动不受影响,但患者被症状发作困扰。

 
 

 

 
2. 危险因素与整合管理

 

 
 

新指南详细论述了房颤相关危险因素和合并疾病的处理原则,强调了房颤危险因素,如体重、呼吸系统疾病等因素的管理。

 

新指南增加了房颤的整合管理内容,强调增加患者管理疾病的参与度,多学科团队管理、临床决策支持等技术工具的支持,以及增加所有治疗手段的可及性。

 
 

 

 
3. 抗凝治疗

 

 
 

在具体的治疗建议方面,新指南也有相应的调整。抗凝治疗方面,指南仍然推荐应用CHA2DS2-VASc评分作为卒中评估工具。指南指出,对于CHA2DS2-VASc评分≥2分的男性和≥3分的女性,推荐口服抗凝药(OAC)(I,A);对于CHA2DS2-VASc评分为1分、2分的患者,可考虑应用OAC(IIa,B)。

 

对于适宜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的患者,优先推荐NOAC(I,A)。对于没有其他危险因素的男性、女性患者,不推荐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III,B)。至于左心耳封堵和外科切除方面,指南推荐左心耳封堵可用于长期抗凝禁忌的患者(IIb,B);对于外科堵闭或切除左心耳的患者,仍然推荐长期抗凝治疗(I,B)。

 
 

 

 
4. 导管消融

 

 
 

房颤导管消融方面,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指南推荐行导管消融(I,A);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可作为一线治疗方案(IIa,B)。持续性或长程持续性房颤患者,可考虑导管消融治疗(IIa,C)。房颤合并收缩性心衰患者,可考虑导管消融治疗(IIa,C)。消融可采用射频或冷冻球囊方法,以实现肺静脉隔离为目标(IIa,B)。对于卒中高危患者,即使消融术后维持窦律,仍应接受OAC治疗(IIa,C)。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共有19项来自中国大陆的研究证据被指南引用,而2012年指南更新中并没有引用中国大陆的相关研究。包括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和孟旭教授、阜外医院郑哲教授、上海胸科医院刘旭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郭继鸿教授等多家单位的学者开展的临床研究和荟萃分析文章被指南引用,其中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和孟旭教授团队各有3项研究被引用。这些变化代表着我国房颤的临床和研究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正在逐渐被国际同行认可。

 
 

 

 
 
 
图片
专家简介

马长生教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主任、国家心血管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介入医学工程与心律分会侯任主任委员;JCE、Europace、JICE、 CMJ等国内外30余种学术期刊的编委。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和临床实效研究,擅长心房颤动和复杂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在国内最早开展心房颤动经导管射频消融,曾协助国内200余家医院开展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培养了大批介入治疗专业人才。发表论文730篇(其中SCI收录101篇),3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编《介入心脏病学》、《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图谱》和《心脏病学实践》等著作在国内有广泛影响。

 
 

 



学术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