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年会

【2019CIHFC】赵燕教授:急性心力衰竭的危险分层及预后分析

点击量:   时间:2019-06-27 21:35

图片

2019 CIHFC

 

在2019中国国际心力衰竭大会暨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上,来自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的赵燕教授为我们带来了题为《急性心力衰竭的危险分层及预后分析》的精彩报告现将其精华内容整理如下。

 

 

图片

急性心力衰竭的定义并介绍急性心衰的现状

急性心衰是目前年龄大于65岁患者住院的首要原因,它的院内死亡率为3%,出院6个月的再住院率为50%,5年病死率高达60%。急性心衰的患者住院的比例巨大,占据了大量的医疗资源,然而其中有部分是低风险患者。因此,我们更需要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情况,从而减少急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急性心衰危险分层的相关指标主要基于患者的人口学特征、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的结果和并发症情况。

 

目前国际上常见的心衰严重程度分级包括依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从而评估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衰的Killip分级,根据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和心脏指数(CI)而评估的Forrester 分级 ,根据末稍循环的视诊观察和肺部听诊的评估的临床程度分级等。

 

这些分级有助于临床医师更好的评估患者的状态并采取不同的方案进行诊治。例如:在急诊就诊的急性心衰患者,分为高危、中危和低危组,高危患者可直接住院;中低危患者可予初始的急诊治疗并在急诊留观,如患者临床状况没有改善,可予以住院;如症状有所改善,进一步考虑是否存在:缺血/肌钙蛋白升高证据、肾功能恶化、未控制的心律失常、并发症需要住院、新发心衰、生命征异常等因素。如存在,则住院治疗。如不存在则可考虑叮嘱患者密切随访离院回家。

 

急性心力衰竭的主要危险分层和预后评估模型包括来源于社区住院患者的ADHERE模型、AHFI模型、GWTG-HF模型、EFFET模型;来源于临床试验的住院患者的OPTIME-CHF模型,来源于急诊患者的EHMRG模型等,上述评分模型包含了多种不同的变量,其中,收缩压、血尿素氮、年龄,这三种变量包含在了大多数的模型。但需要注意的是,危险评分仅用于支持临床诊断,不能够替代临床判断,目前尚无研究支持进行危险分层能够改善AHF患者预后,因此应根据患者特征选择合适的评分模型。

 

除外危险分层模型,心衰的生物标志物也是危险分层和预后预测的主要手段。例如,GAL3涉及心脏细胞外基质的重构,ST2/sST2具有防止心肌重构、心肌纤维化的作用,心肌细胞损伤导致肌钙蛋白升高,心室受牵拉导致BNP的释放等,多种生物标志物联合检测对于预后预测价值更大。



心衰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