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特点
蒽环类药物的慢性及迟发性心脏毒性与其累计剂量呈正相关;
低剂量蒽环类药物也可能引起心脏毒性;
蒽环类药物对心脏的器质性损害从首次应用时就有可能出现。
高危患者
高血压病史者
原有心血管疾病者
先前接受过蒽环类药物化疗或者放射治疗
年轻患者
年龄>65岁成人
非-美洲后裔
女性
21-三体综合征患者
临床表现
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心电图异常、LVEF下降以及心肌酶谱的变化,甚至导致致命性的心衰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诊断
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的心肌病,表现为整体功能降低或室间隔运动明显降低;
充血性心衰(CHF)相关的症状;
CHF相关的体征,如第3心音奔马律、心动过速,或两者都有;
LVEF较基线降低至少5%至绝对值<55%,伴随CHF的症状或体征;或LVEF降低至少10%至绝对值<55%,未伴有症状或体征。
(该定义不包括化疗药物使用早期发生的亚临床心血管损伤)
心内膜心肌活检(EMB)是公认的评估心脏毒性最敏感。最特异的方法。但考虑EMB为有创性检查,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防治
1.减少蒽环类药物毒性:限制蒽环类药物累计剂量;改变给药方法;使用脂质体蒽环类药物
2.心脏毒性的监测:用药后定期做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脏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肌酶学检查,且多根据检查结果决定下一次的用药剂量,如LVEF≤50%或IJVEF降低幅度≥25%需停止使用蒽环类抗肿瘤药物
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关于化疗药物心脏毒性的临床实践指南建议——抗肿瘤化疗中,应定期监测cTnI(化疗结束时,结束后12、24、36、72小时,结束后1个月)和BNP(化疗结束时、结束后72小时),以降低心脏毒性的发生危险。美国心脏学会(AHA)推荐,对患者给予蒽环类药物治疗时,要密切监测心功能,LVEF降低超过10%时,建议选择更灵敏的方法进行监测,例如动态检测cTn等。研究发现TnI与MPO联合可显著增加预测化疗药物所致乳腺癌患者发生心脏毒性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3.使用心脏保护性药物:右丙亚胺(DZR)
大量循证医学数据显示右丙亚胺(DZR)是唯一可以有效预防蒽环类药物导致心脏毒性的药物,目前已在美国、欧盟等国家已经列入临床实践指南,并且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然而,右丙亚胺是用于预防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而非用于治疗蒽环类药物导致的心衰、心肌病等。探索新的心脏毒性防治药物已迫在眉睫。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治疗
对症处理
心衰时应常规联用3种药物——ACEI、ARB和β受体阻滞剂
心脏保护剂
营养支持治疗
目前对于心脏毒性的治疗原则遵循心力衰竭的治疗策略:采用多种药物,优化方案,减慢心力衰竭的发展进程,提高左心室射血功能减低患者的生存获益。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利尿剂、ACEI、β-受体阻断剂以及抗心律失常药。
研究显示,在接受高剂量化疗药物治疗的高危肿瘤患者中,早期应用依那普利可有效防止心脏毒性的发生。。OVERCOME研究结果显示联合依那普利和卡维地洛可防止恶性血液病患者密集化疗期间左室收缩功能的降低。
专家简介
张宇辉,博士,现任HFCU副主任。擅长:在临床上对心血管内科各种常见病、各种难治性心衰、急慢性心衰、心肌病以及心衰合并多器官损伤有较强的治疗和处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