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以左心室肥厚为主要特征的原发性心肌病,发生率在1/200-1/500,全球预估有1500万至2000万HCM患者,其中2/3为梗阻性HCM(oHCM),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心悸、晕厥等动态左心室流出道(LVOT)梗阻的相关症状。
当前尚无针对HCM的特异性治疗方法。对接受最大耐受药物剂量治疗后仍有顽固性症状的oHCM患者,推荐其进行室间隔减容治疗(SRT),包括外科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和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虽然SRT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生活质量及长期生存率,但是需要专业的治疗护理实现最佳疗效,无法被广泛应用。因此,对于症状严重的oHCM患者来说,急需无创治疗手段来替代SRT。Mavacamten是一种新型心肌肌球蛋白靶向抑制剂,减少肌球蛋白-肌动蛋白桥联,从而降低心肌过度收缩,改善LVOT压差、生活质量和身体机能。
VALOR-HCM试验结果显示,在接受最大耐受药物剂量治疗并考虑进行SRT的症状性oHCM患者中,Mavacamten可显著改善LOVT压差、NYHA心功能分级、生活质量,并显著降低对SRT的需求。
研究设计
VALOR-HCM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主要纳入标准:年龄≥18岁;诊断为HCM且最大室间隔厚度≥15 mm或有HCM家族史时≥13 mm;最大耐受药物剂量治疗后仍有严重症状:1)NYHA心功能分级III/IV级或II级伴劳累性晕厥或先兆晕厥,2)最大耐受治疗包括丙吡胺和/或联合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断剂;静息或刺激(Valsalva动作或运动)时动态LVOT压差≥50 mmHg;LVEF≥60%;必须在过去12个月内为行SRT而转诊,并积极考虑手术。该实验共纳入112名患者,随机1:1接受Mavacamten或安慰剂治疗,Mavacamten的起始剂量为5 mg,随访时间16周。主要终点是患者接受治疗16周后仍决定行SRT或仍符合2011 ACC/AHA指南中SRT手术条件的复合事件终点。次要终点包括:运动后LVOT压差的变化;NYHA心功能分级至少改善1级的患者数量;堪萨斯城心肌病问卷(KCCQ)临床总评分的变化;NT-pro BNP水平的变化;肌钙蛋白I水平的变化,这些次要终点在16周时以分层的方式与基线进行对比。
图1:VALOR-HCM研究设计
研究结果
Mavacamten组(56人)患者平均年龄59.8岁,女性占比48.2%,30.4%有HCM家族史,NYHA 心功能III/IV级占比92.9%,85.7%患者被推荐外科SRT,基线时静息和运动后LVOT压差分别为51.2 mmHg和82.5 mmHg,其他基线特征见下图2。
图2:患者的基线特征
第16周时,Mavacamten组和安慰剂组相比,主要终点的发生率分别为17.9% vs. 76.8%(P<0.0001);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1级的发生率分别为63% vs. 21%(P<0.05);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2级的发生率分别为27% vs. 2%。
图3:主要终点和NYHA心功能分级的改善
在治疗效果方面,与安慰剂组相比,16周时Mavacamten组患者的静息和Valsalva动作后LVOT压差分别降低了33.4 mmHg(P<0.001)和47.6 mmHg(P<0.001),见图4;较安慰剂组,Mavacamten组的LVEF下降了4.0%,无显著差异,但KCCQ临床总评分改善了9.4分(P<0.001),见图5;NT-proBNP和肌钙蛋白I水平较基线时显著下降(P<0.001),见图6。
图4:静息和Valsalva 动作后LVOT压差的变化
图5:LVEF和KCCQ的变化
图6:NT-proBNP和肌钙蛋白I水平的变化
在安全性方面,Mavacamten组在EF<50%、房颤、乏力、恶心和皮疹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稍高于安慰剂组,但都没有发生慢性心力衰竭、晕厥或猝死等严重不良事件,如图7。
图7: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总结与讨论
该试验中,Mavacamten显著改善症状性oHCM患者的LOVT压差、NYHA心功能分级和KCCQ评分等指标,同时显著降低患者对SRT的需求。在治疗过程中也没有新的不良事件或严重不良事件发生。Mavacamten是第一种为oHCM患者提供了可行口服药物治疗选择的新疗法。但是,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此研究随机化持续时间仅为16周,因此Mavacamten能否使患者长期避免SRT尚未明确;其次,Mavacamten治疗的时间较短,长期安全性也尚未明确,同时研究并未评估Mavacamten对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影响;最后,研究对象主要是在HCM中心接受治疗的白人患者,缺乏其他人群用药的数据。关于Mavacamten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对临床结果的影响,需要更多的长期试验数据来支持。
参考文献
Presented by Dr. Milind Y. Desai at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Annual Scientific Session (ACC 2022), Washington, DC, April 2, 2022.
责编:王静 安涛
审稿:张宇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