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前沿

【CHC2015】华伟——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进展

点击量:   时间:2015-08-12 11:21

图片

8月9日中国心脏大会心力衰竭论坛中,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华伟教授介绍了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进展。

华伟教授认为心衰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心血管挑战,指出据统计我国成人的心衰患病率为0.9%,患病总人数约为400万,女性多于男性,北方多于南方,城市多于农村。而确诊心衰的患者中,有80%的男性和70%的女性会在8年内走向死亡。目前应用最佳的药物治疗仍不能改变相当数量患者心功能衰竭的进行性加重,但是近年来心脏起搏治疗充血性心衰的临床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治疗心衰开创了新的途径。2012年ACC/AHA/HRS提出关于心脏再同步治疗的适应征如下:在指南指导的药物治疗(guideline-directed medical therapy, GDMT)基础上LVEF≤35%,窦性心律,LBBB且QRS≥150ms、NYHA分级II-IV级的患者。
那么在心脏再同步治疗方面,近年来有哪些新技术呢?接下来,华伟教授对这方面做了一些介绍。华教授提到,目前CRT植入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是PNS、心尖起搏、高阈值以及电极固定不住四大问题。(1)左室四级电极导线QuartetTM。其有四个电极,可以以多达十种不同的模式进行放电。对其应对PNS的临床研究发现,该种左室导线的植入成功率约为95.5%。数项小型的临床结果显示,四级导线对CRT植入后急性血流动力学的改善更优。(2)左室心内膜起搏。传统CRT有5-10%经CS植入失败,30%无反应。而ALSYNC研究显示对于经传统CS植入LV电极失败或常规CRT治疗6个月无反应的患者,左室心内膜起搏的电极成功植入率为89%,所以对于没有更多治疗方法可选择的传统CRT失败或疗效不佳患者而言,LVE起搏CRT 能使多数患者获益,但安全性仍有待于进一步临床试验来验证。(3)CRT的生理性起搏模式AdaptivCRT。 可以适应性单LV起搏以融合右室自身传导,减少不必要的右室起搏;也可以适应性BiV同步起搏,每分钟自动调整AV/VV间期,满足患者个性化的治疗需求。其可以使房颤风险降低46%,使30天再入院率降低40%,HF住院率和死亡率降低21%。(4)心力衰竭监测InSync Sentry。其OptiVolTM液体潴留状态监测可提前两周预测心衰的发作,除颤能量35J,使用寿命6年,充电时间7.1-9.0s,且拥有其他Insync III Marquis的特性。当心衰恶化时,肺部充血,胸腔内的阻抗会下降,则触发该装置,提醒患者或医生可能发生的事件。(5)远程随访技术的应用。包括定时传输数据到医疗机构,以及特定事件触发警报的功能,由此可以早期发现某些心衰的危险因素例如病人心率的变异性、休息时的心率加快、活动量的减少等等,以利于医生对病人整体情况的把握。
此外华伟教授还为听众介绍了心肌收缩力调节器(CCM)。这种装置可以探测心肌的区域性信息,于心肌除级的绝对不应期发出电子脉冲,以加强心肌收缩。目前世界范围有大约3000例患者已植入CCM,其适应症主要是正规药物治疗下不具备CRT植入指证,或CRT同步化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
这场讲座中华伟老师介绍了多种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心脏再同步化领域的最新发现和发明,并展望了这些新技术在心衰方面的应用前景。

 



学术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