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前沿

【心衰管理】内外科融合与创新

点击量:   时间:2015-09-13 08:07

对于国内绝大部分心衰患者而言,其就诊体验痛苦而又焦虑。这类患者普遍年纪偏大、合并症状较多、病情严重、一旦住院容易压床,导致医院经济效益低下,因而该类患者经常会出现住院困难的窘境。即使住院,也很难进行彻底治疗,往往症状稍有好转就必须尽快出院,回到家里时间不长病情反复就又必须再次返急诊留观治疗,据媒体报道,心衰患者也已成为急诊“压床”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经常会出现针对同一心衰病人,心内科与心外科给出的治疗方案也非常不同,使得患者无所适从又缺乏信任。所有这些使得心衰病人的治疗和管理变得非常艰难。基于这种现状,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等一直在呼吁把心衰患者管理起来,但由于实现起来困难重重,真正做到这一点的医院很少。

作为全国著名的心脏外科专家,刘中民院长一直非常重视心衰病人的管理,早在2004年,东方医院已经获批为上海市唯一心力衰竭重点专科。但是,由于很多因素限制,心衰的管理并没有达到预想目标。因此,2013年3月,刘院长再次倡导成立了国内第一家独立的心衰专科。
 

独立建制心衰专科:心衰患者管理成为现实

 

 

作为国内第一个真正独立的专科,心衰专科与心血管内科、心脏外科同属心脏医学部,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具有全部建制、经济上单独核算科室。专科以心力衰竭综合治疗为特色,引入“疾病管理”理念,形成心衰内科和心衰外科无缝结合治疗以及心衰研究临床转化新模式。心衰内科治疗根据患者的分层确定最适宜诊治方案,促进心力衰竭药物和非药物治疗的规范化实施。心衰专科采用心衰的疾病管理模式给予患者全程的管理:在心衰不同阶段,通过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卫生中心、家庭病床,进行双向转诊和闭环管理。在心衰专科数据库里,保存着每一位患者详细资料,患者住院或者出院回家,数据可以即时反馈给社区医生,便于随访和健康教育。
 

心衰患者内外科一体化管理:适宜精确的治疗

 

 

东方医院心衰专科的另一个特色是内外科联动。科室团队成员包括内科医生和外科医生,双方密切合作,对心衰病人采取最为合理治疗方案。对于C期心衰患者,尤其是冠心病或者结构性心脏病引起的心衰,首先经过内科治疗纠正心衰症状,然后进行外科评估和手术治疗。在术后康复阶段,心衰内科医生会再次介入,进行术后治疗和管理。出院后由社区医生进一步延伸管理。同时和心脏内科密切合作,开展复合手术,如支架同时搭桥手术,先心病复合手术等。患者在一个科室,就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合适治疗。此外,心衰患者因其心肌长期受损,在手术恢复期容易发生心律失常等术后综合症,术后护理尤其重要。心衰专科病房采用半ICU配备,所有护士均为高年资心血管专业的专科护士或来源于心脏监护室,病房还配有心电无线遥测、无线心电图传输等先进设备,这些先进设备延伸了医护的观察范围,可以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医疗护理服务。
 

中西合璧:心衰治疗综合方法

 

 

近年来,尽管心力衰竭的内、外科治疗策略近年发生巨大变化。然而,心衰治疗手段有限(姑息性);经常出现对常规治疗无效或不耐受。中医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瑰宝。中医药因其具有从整体辨证论治、多靶点干预、副作用小等优点,在心衰症状控制、调整内环境紊乱、减少联用西药的的数目和用量、降低不良反应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因此,心衰专科和名老中医联手开展心衰综合治疗,成为该学科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移动医疗:心衰管理更加便捷高效

 

 

尽管“疾病管理”是一个非常好的心衰管理模式,然而我国医疗资源紧缺、分布不均,仅依靠人力开展疾病管理可能难以在我国大范围推行,因此东方医院心衰专科在上海市科委以及浦东新区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正在开展“智慧医疗”方案心衰管理新路径。

心衰专科在经建立浦东 “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个人”心力衰竭协同管理平台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心衰数据中心,开展疾病数据重整、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心力衰竭管理应用平台,实现基于“智慧医疗”信息化建设下医疗信息的整合和共享。通过平台对心衰患者及高危人群进行疾病管理干预,可以降低心衰的发病率、再入院率,改善患者预后;通过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参与组建平台并开展协同医疗实践,实现区域内医疗信息的高效整合和远程共享,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充分利用。
 

心衰专科的成立,为心衰患者的管理打开一扇大门,使得未来心衰的治疗有新的机遇。然而,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包括如何打破利益壁垒,实现多学科之间的密切合作;医院如何在政策上给予更多的支持;行政部门如何在科室设置上如何更加合理,进一步支持心衰专科的发展;如何使社会民众对心衰疾病的更加广泛了解,更加积极参与早期治疗中,如何使更多的医务人员意识到心衰防治的重要性,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动力等,所有这些对未来心衰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对慢病防治非常重视的中国,未来心衰的防治一定会更加积极,有效。

 

来源:365医学网 范慧敏

图片



学术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