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前沿

《2020 AHA 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成人篇

点击量:   时间:2020-11-09 20:28

北京时间2020年10月21日,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发布了《2020 AHA 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其中对涉及成人、儿童、新生儿生命支持、复苏教育科学和救治系统等主题的指南进行了全面修订,共计提出491条具体建议。这些内容针对急救人员和 AHA 导师编制,旨在帮助他们关注最重要、最具争议或是会导致复苏培训及实践发生变化的复苏科学知识和指南建议,此外还给出建议的依据。AHA 官网同时公布了多种语言版本的摘要,其中包括中文版。11月6日我们给大家分享了指南中关于“儿童基础和高级生命支持”和“新生儿生命支持”的内容,现将“成人基础和高级生命支持”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供大家参考学习。

 成人基础和高级生命支持

01

主要问题及更改的总结

2015 年,在美国,约 35 万成人在经历非创伤性院外心脏骤停 (OCHA) 发作时有急救医疗服务 (EMS) 人员参与救治。尽管近年有所进展,仍只有不到 40% 的成人接受由非专业人员启动的 CPR,而仅有不足 12% 的成人在 EMS 到达之前接受了自动体外除颤器 (AED) 急救。经过显著改善后,OHCA 生存率自 2012 年以来已趋于稳定。

此外,美国医院收治的成人患者中约有 1.2% 发生院内心脏骤停 (IHCA)。与 OHCA 相比,IHCA 预后明显更好,并持续改善。

2020 年指南对有关成人基础生命支持 (BLS) 和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ACLS) 的建议予以合并。主要新变化包括:

• 强化流程图和视觉辅助工具,为 BLS 和 ACLS 复苏场景提供易于记忆的指导。

• 再次强调非专业施救者尽早启动 CPR 的重要性。

• 再次确认先前有关肾上腺素给药的建议,重点突出早期肾上腺素给药。

• 建议利用实时视听反馈作为保持 CPR 质量的方法。

• 在 ACLS 复苏期间持续测量动脉血压和呼气末二氧化碳 (ETCO2) 的做法可能有利于提高 CPR 质量。

• 根据最新证据,不建议常规使用双重连续除颤(双重连续除颤指使用2台除颤器近乎同时实施电击的做法)。

• 静脉 (IV) 通路是 ACLS 复苏期间给药的首选路径。如果不可建立静脉通路,也可接受骨内 (IO) 通路。

• 自主循环恢复 (ROSC) 后的患者救治需要密切注意氧合情况、血压控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评估、目标体温管理以及多模式神经预测。

• 心脏骤停患者在初次住院后需经过较长恢复期,因此应正式评估其生理、认知和社会心理需求并给予相应支持。

• 复苏过后,组织非专业施救者、EMS 急救人员和医院医护人员进行分析总结,可能有益于呵护他们的身心健康。

• 孕妇心脏骤停管理以孕产妇复苏为重点,必要时准备及早实行围死亡期剖宫产,以挽救婴儿生命并提高母体复苏成功率。

02

流程图和视觉辅助工具

编写小组审查了所有流程图,并重点改进了视觉辅助培训工具,以期确保其作为床旁治疗工具的效用,同时反映最新科学知识。流程图及其他实施辅助工具的主要更改包括:

• 向 IHCA 和 OHCA 生存链添加第六个环节“康复”(图1)。

图片

图1 AHA 成人 IHCA 和 OHCA 生存链。

• 修改通用成人心脏骤停流程图,强调早期肾上腺素给药对不可电击心律患者的作用(图2)。

图片

图2 成人心脏骤停流程图

• 针对非专业施救者和经过培训的施救者新增两个阿片类药物相关紧急情况流程图(图3和图4)。

图片

图3 针对非专业急救人员的阿片类药物相关急救流程图

图片

图4 针对医务人员的阿片类药物相关紧急情况流程图

• 更新心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后治疗流程图,强调需要预防高氧血症、低氧血症及低血压(图5)。

图片

图5 成人心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后治疗流程图

• 新增示意图用于提供神经预测指导和相关信息(图6)。

图片

图6 对心脏骤停恢复自主循环后的成人患者进行多模式神经预测时建议采取的方法

• 新增孕妇心脏骤停流程图用于应对相关特殊情况(图7)。

图片

图7 孕妇心脏骤停院内 ACLS 流程图

03

主要新增和更新建议

非专业施救者尽早启动 CPR

2020(更新):我们建议非专业人员对可能的心脏骤停患者实施 CPR,因为如果患者未处于心脏骤停状态,这样做对患者造成伤害的风险也较低。

肾上腺素早期给药

2020 年(无变化 / 再次确认):关于给药时间,对于不可电击心律的心脏骤停, 尽早给予肾上腺素是合理的。 

2020 年(无变化 / 再次确认):关于给药时间,对于可电击心律的心脏骤停,在最初数次除颤尝试失败后给予肾上腺素是合理的。

实时视听反馈

2020 年(无变化 / 再次确认):可在 CPR 中使用视听反馈装置,以达到实时优化 CPR 效果。

CPR 质量的生理监测

2020(更新):在可行的情况下使用动脉血压或 ETCO2 等生理参数来监测和优化 CPR 质量可能是合理的做法。

不支持双重连续除颤

2020(新):尚未确定双重连续除颤对顽固性可电击心律的有用性。

静脉通路优先于骨内通路

2020(新):实施人员对心脏骤停患者首先尝试建立静脉通路进行给药是合理的做法。

2020(更新):如果静脉通路尝试不成功或不可行,可以考虑改用骨内通路。

心脏骤停恢复自主循环后救治和神经预测

2020 年指南包含有关心脏骤停恢复自主循环后几天内最佳治疗方法的重要新临床数据。利用新支持证据再次确认了《2015 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与复苏指南更新》中有关低血压治疗、进行氧浓度调整以避免低氧血症和高氧血症、癫痫发作的检测和治疗以及目标体温管理的建议。对某些情况下的 LOE 进行了升级,以反映来自 RCT 和高质量观察研究的新数据的可用性,并对心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后治疗流程图进行了更新,重点突出治疗的这些重要组成部分。为可靠起见, 应在恢复正常体温 72 小时后执行神经预测,并基于多种患者评估模式做出预后判断。2020 年指南评估了 19 种不同模式和具体结果,并为每种模式提供了证据。新增示意图显示这种用于神经预测的多模式方法。

康复期间的治疗和支持

2020(新):我们建议心脏骤停存活者在出院前进行生理、神经、心肺和认知障碍方面的多模式康复评估和治疗。 

2020(新):我们建议心脏骤停存活者及其护理人员接受全面的多学科出院计划, 以纳入医疗和康复治疗建议及活动 / 工作恢复预期目标。 

2020(新):我们建议对心脏骤停存活者及其护理人员进行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反应和疲劳度的结构化评估。

施救者分析总结

2020(新):心脏骤停事件过后,在以情感支持为目的的随访中,组织非专业施救者、EMS 实施人员和医院医护人员进行分析总结并为其提供随访可能很有益。

孕妇心脏骤停

2020(新):由于孕期患者更容易发生缺氧,在孕妇心脏骤停复苏期间应优先考虑氧合和气道管理。

2020(新):由于可能干扰孕产妇复苏,在孕妇心脏骤停期间不应进行胎儿监测。 

2020(新):我们建议对心脏骤停复苏后仍然昏迷的孕妇进行目标体温管理。 

2020(新):在对孕期患者进行目标体温管理期间,建议进行胎儿连续监测是否存在并发心动过缓的可能性,并向产科和新生儿科征询意见。

以上就是《2020 AHA 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中关于“成人基础和高级生命支持”的全部内容。

 后 记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疾患。出现心脏骤停症状时,生命危在旦夕,如得不到即刻及时地抢救复苏,4~6min后会造成患者脑和其他人体重要器官组织的不可逆的损害。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54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相当于每分钟约有1人猝死,其中60%以上的心脏猝死发生在医疗机构之外,而患者的院外急救有效率低于5%,大众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普及率不足1%。

美国心脏协会( AHA )是心肺复苏的理论、培训和教育的权威学术机构,开发和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基础生命支持和高级心血管急救培训课程,为社会各机构提供专业的培训计划,以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复苏率及生存率。目前,在中国,AHA授权成立了多家国际培训中心,其中包括阜外医院。阜外医院培训中心的导师是由从事心血管专业、诊治技术全国领先的具有丰富临床和教学经验的医疗护理专家组成。他们将采用正规标准、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授课形式,把这些知识及技能传播给更多的医务工作者和人民群众,最终完成拯救生命的核心使命!

  作 者 简 介 

图片

张宇辉,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力衰竭中心HFCU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总干事;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心力衰竭学组副组长;国家心力衰竭医联体和中国心力衰竭质控项目秘书长;国家心血管病专业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心力衰竭专家工作组秘书长;卫计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心血管病学专家委员会心衰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心脏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老年学会和老年医学学会肿瘤心脏病专家委员会副主委;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心脏病学专家委员会常委;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编辑部主任和副主编;中国循环杂志第六届编委;JACC: CadioOncology, Cardiac Failure Review国际编委;Cardiology Discovery编委;2019年国之名医·青年新锐。

撰稿:翟玫 周琼 王运红

责编:赵雪梅 贝远远

注:本文内容整理自《2020 AHA 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版权归美国心脏协会所有。如需指南原文中文版,请于文末留言区留言。



学术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