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的中国国际心力衰竭大会上,来自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院心内科的李新立教授为我们进行了感染性心内膜炎中国指南的解读。
感染性心内膜炎(IE)在欧洲的发病率是每年3/10万-10/10万,且随年龄升高而增长,男女比不小于2:1。在我国IE最常见的致病病原体是链球菌与葡萄球菌。IE发病的必要条件之一是菌血症的发生。故在临床上,对于高危人群我们应强调口腔、牙齿和皮肤卫生,防止继发感染;尽量避免有创医疗检查和操作,若需要进行则要求严格无菌操作;且可以预防性应用抗生素。IE的高危人群包括:人工瓣膜/材料行瓣膜修复的患者,曾患IE的患者;紫绀型先心未手术修补或仍有残余缺损、分流或瘘管者,或修补六个月以内者;以及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使用注射毒品的人群等。我们推荐在口腔科操作前30min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而气管镜、喉镜、胃镜、结肠镜、膀胱镜、阴道镜等检查则不推荐预防性使用。
李新立教授指出,IE的临床表现可以是复杂多样、千差万别的,常见包括发热、食欲减退、消瘦、心脏杂音等等。但我们可以通过反复血培养以及TTE、TEE等手段来辅助确诊。关于IE的抗生素治疗,李教授认为关键在于清除赘生物中的病原微生物,需根据药代动力学特点来给药。应注意选用杀菌剂而非抑菌剂,必要时可联合应用两种具协同作用的抗菌药物,大剂量用药以使感染部位达到有效浓度,以及选用静脉、长疗程给药,其中一般给药4-6周,人工瓣膜植入后的患者应延长至6-8周或更久。关于经验治疗,李教授提到其适用于疑似IE、病情较重且不稳定的患者在得到血培养结果之前采用,需根据感染严重程度、受累心瓣膜类型、是否有少见或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等来制订用药方案,且治疗应覆盖最常见的病原体。
此外李教授还提到了一些特殊的IE。右心IE主要见于静脉药物滥用者,常见病原体是金葡菌。主要侵及三尖瓣/肺动脉瓣,前者适合TTE检查而后者更适合TEE。临床可表现为持续发热、菌血症及多发肺菌栓。一般应避免手术,手术的适应证包括:严重三尖瓣病变致右心衰、病原菌难以根除、三尖瓣赘生物>20mm导致反复肺栓塞等。妊娠合并IE在瓣膜病或先心病的患者中发病率为0.5%,常见的并发症是心功能不全及动脉塞。需要注意的是行TEE检查时宜监护胎心,使用抗生素需考虑其对胎儿的影响。仅当药物治疗无法控制病情时,才建议孕妇接受外科瓣膜手术并终止妊娠。孕13-28周是最佳手术时机,孕26周以上建议剖宫产后再行外科手术。
李教授提出,IE在我国尤其是基层医院的漏诊、误诊率仍相当高,开展规范的血培养以及TTE、TEE等检查是改善诊治准确率的一个重要步骤。应当重视高危人群的预防、提高警惕、规范诊断治疗流程等各个方面,多手段结合改善IE患者的临床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