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各类心脏病外科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以“提高冠心病外科疗效”为核心开展临床与基础研究,对我国冠心病外科的发展起到良好促进作用;他与美国耶鲁大学医疗结果和临床评价中心、美国杜克大学临床研究学院等国际知名医学研究机构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带动我国心血管临床研究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他致力于心血管疾病外科治疗20余年,近5年主刀完成1300余例复杂心血管外科手术,成功率达99.8%。他积极开展冠心病外科治疗关键技术创新和推广,大幅提高重症冠心病救治成功率;在国内开展并推广微创冠心病外科治疗技术,使微创冠脉搭桥手术成为我国冠心病外科治疗的主要技术和常规手段。
他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获第12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和第13届“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作为核心成员获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称号,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协和学者”特聘教授等人才计划。发表SCI收录论文45篇,其中3篇论文影响因子大于10。
郑哲:专注才能提升手术境界
很多人说,郑哲是一位天生做外科医生的”料“,干练硬朗、睿智儒雅、严谨沉稳的特征完美展现在他身上。
而他却觉得,自己只是做了外科医生该做的事,“如果真的有所不同,我可能对手术的专注能力更强,更能迅速进入手术境界。”
郑哲现在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以下简称阜外医院)院长助理、成人外科中心八病区主任医师等职务。工作在这样一所国内顶尖的心血管病医院,他倍感荣幸,同时肩负着更大的压力与挑战。
心系患者
“很多患者不惜奔波千里,把我们医院作为治病求医的‘最后一站’。这既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与信任,也会在无形中增加我们的压力。”郑哲告诉记者,去年,该院的心脏外科手术超过13000例,而手术死亡率多年来一直低于1%。
正是如此,一些疑难、复杂性的心血管病患者会选择阜外医院进行治疗。但郑哲也表示,任何手术都会有一定的风险性,“我们不能确保手术百分百的成功,但一定会尽全力去救治每位患者。”
临床工作中,郑哲更乐于花费点时间,耐心地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解释,以获得他们的信任与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临床工作”。
郑哲至今记得自己还是一名住院医师时,曾经治疗过一位天津的患者,“患者当时病情并不重,做完手术康复后,就回家了。但没想到,十几年来,他每年都邮寄贺卡给我,很是感动。”
“能通过自己的手术挽救生命,这就是医学的魅力所在。”郑哲很自豪地说,“那种内心满足感无与伦比。”
修炼过硬本领
也许,每位心脏外科医生都想通过手术挽救更多的患者,但这的确需要其拥有超强的综合素质。
在郑哲看来,一名心脏外科医生首先必须要有一颗爱心,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医生有爱心,才能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当然,只有爱心是远远不够的。“心脏手术作为不可修复的重建性手术,任何伤害都是不可逆的,所以心脏手术一定是个‘精细活’,医生自身一定要有过硬的技术。”郑哲说。
此外,心脏手术还有别于其他外科。“除了讲究团队协作、医生专业技能过硬之外,还需要主刀医生把控手术全局,如果出现突发问题,要有做出果断决定的决策力。”
“在任何手术中,我们必须将患者的安全放在首位。”当记者问及胸腔镜心脏手术安全性时,郑哲表示,任何手术方式的选择与患者的病情息息相关,比如一些瓣膜病变和先心病,就可以考虑选用胸腔镜手术。“我们鼓励对新技术的探索,但更注重对患者利益的维护。”
感恩与传承
现在,郑哲每个手术日只会安排一台手术,“这让我有了更多时间,去思考科研和行政工作。”
近年来,郑哲以“提高冠心病外科疗效”为核心开展了医疗结果评价研究,建立了我国首个“中国心血管外科专业数据库”,并建立了我国首个“冠心病外科手术风险评估模型(SinoSCORE)”和“冠心病外科手术质量控制体系”,开展了4项大组心血管外科技术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为3部国际临床实践指南提供了科学依据,逐渐建立了心血管领域医疗结果评价研究学科和研究团队,共发表SCI论文64篇,其中多篇论文发表于Circulation、JACC等高影响因子的主流杂志。
谈到取得的成绩,郑哲说,这离不开阜外医院、前辈们、同事们,特别是导师胡盛寿院士对自己的培养。“在这里,任何一位前辈都会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新人。”
郑哲当选为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采访中,郑哲一直强调自己是个“幸运儿”。如果当年他没有选择考取研究生,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来到北京;如果他没有留在阜外医院工作的话,就不会取得现在的成绩。
人生就是这样充满了必然与偶然,充满了各种未知的变数。但在郑哲的心里,阜外医院的位置始终是独一无二、无法代替的,“因为她给予了我太多,太多⋯⋯”
来源:《医学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