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中国心脏大会心力衰竭论坛中,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的张麟教授依据756例患者15年随访的部分资料为与会观众介绍了精准/细医学与慢性心衰的药物治疗。
张麟教授介绍,精准医学的概念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通过基因组、蛋白质组学等技术对人群与特定疾病类型进行生物标志物的分析与鉴定、验证与应用,期望 精确到疾病的病因并确定治疗靶点。同时可能对一种疾病不同状态和过程进行精确的亚分类,最终实现针对疾病和特定患者进行个体化的精确治疗,提高疾病预防与 诊治的临床效果。由此我们需要对疾病进行发病机制的探讨和治疗靶点的探索。张教授团队通过对756例患者的15年随访等研究试图对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进行 进 一步阐明。
在慢性心衰的药物治疗领域张麟教授团队发现:
(1)不同于国外仅限于扩张性心肌病的报道,不同心脏病心衰患者血清中均存在β1和M2受体的自身抗体,阳性率基本等于DCM;同时β2、α1和AT1受 体的自身抗体也存在于心衰患者血清中。实验发现,心衰患者β1受体的自身抗体阳性血清使豚鼠心肌细胞L-型钙电流增大,类似异丙肾上腺素的作用,β1受体 阻滞剂艾司洛尔可阻断此效应。而M2受体的自身抗体阳性血清可使经异丙肾上腺素预先增大的L-型钙电流减小,类似受体激动剂卡巴可的作用,M2受体拮抗 剂阿托品可以阻断此效应。
(2)心衰患者在应用ACEI、利尿剂和地高辛的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治疗1年后,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组左心功能改善的幅度高于阴性组。β1肾 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阳性患者美托洛尔滴定时间和剂量明显优于阴性患者,说明阳性组患者对美托洛尔耐受性更好。β1、β2与α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的心衰患 者,在标准治疗加用卡维地洛6个月后,三种自身抗体的阳性率及抗体滴度呈明显下降趋势,而未应用卡维地洛的患者下降程度不及应用组。
(3)自身抗体阳性组患者在标准治疗(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及地高辛)基础上加用培哚普利治疗1年后自身抗体的阳性率和平均几何滴度均明显下降。AT1受 体自身抗体阳性组心衰患者在标准治疗(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及地高辛)基础上加用培哚普利治疗1年后,左心功能改善的幅度高于阴性组;两组患者随访五年发 现,在因心血管事件死亡、全因死亡、因特定心血管原因住院患者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4)对一个家族性DCM家系、139个散发DCM患者和450例正常人进行M2乙酰胆碱受体基因编码区的筛查显示,该家族所有患者均存在G722C杂 合突变,使得第176位的半胱氨酸被色氨酸替代,而散发病例及正常对照的测序结果未发生突变。所有G722C突变患者血清M2受体的自身抗体为阳性,且平 均滴度显著高于散发病例中的非突变者和正常人,提示突变的M2乙酰胆碱受体基因和自身抗体的产生高度有关。且基因突变者的死亡率明显高于非突变者,死亡原 因多为猝死、恶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调查中意外发现经治患者对洋地黄治疗完全无效,这是为什么呢?这是进一步需要阐明的问题。
最后张麟教授小结道,精准医学与慢性心衰的治疗,涉及免疫学、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的多方参与,我们的发现只是冰山一角。自身抗体的检测可望作为临床标靶 选择相应受体阻断剂治疗心衰与相关疾病。洋地黄类药物是唯一作用于迷走神经系统的药物,M2-乙酰胆碱能受体基因变异或自身抗体可能与洋地黄治疗预后高度相关。由于受体的阻断剂和激动剂的发现,检测相应自身抗体为临床靶向治疗的可能性提供了重要的精准医学依据。而在精准医学以及慢性心衰等方面,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