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宣武医院胸外科主任 支修益
北京同仁医院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副主任医师 马志敏。
提问是门儿艺术,在就诊过程中更是如此。日前,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教授泰德·艾柏利表示,患者和医生交流时,应积极扮演好“提问者”的角色。若提问恰当,医生一般都会答疑解惑,利于疾病的缓解和治愈。在此,我们特邀权威专家,总结出医生最希望患者问的7个问题,教您做个聪明病人。
治疗方案有哪些
众所周知,心脑血管疾病的急救就是和时间赛跑,晚一点都可能“回天无力”。北京同仁医院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副主任医师马志敏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有一 次,他们抢救病人后建议其住院,以便后续检查,必要时可能需要手术,但家属就是不理解,执意出院,后来患者出现大面积心梗,失去治疗时机。
“工作中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马志敏说,患者或家属对治疗方法有这样或那样的看法和顾虑很正常,遇到紧急情况,希望他们能相信医生,坦诚以对。实在对当前治疗方案不满,也可以多问一问是否有其他治疗方法,而不是擅自做主。“临床经验告诉我们,积极主动地与医生沟通治疗方案,往往能得到最大化的治疗效果。”
治疗的结果是什么
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宣武医院胸外科主任支修益表示,人们一旦得知自己生病,第一反应就是能治好吗。事实上,治愈疾病是患者和医生的共同心愿, 然而,医学是有局限性的,对于某些危重疾病来说,无论手术还是药物治疗,都只能缓解病痛、改善症状而已,无法根治。但这点对患者来说大多难以接受。即便这 样,还是建议患者就医时向医生问清治疗效果,和心理预期做个对比,一来不会造成太大的心理落差,二来还可以重新决定是否进行治疗。
治疗有什么副作用
“是药三分毒,任何药物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马志敏表示,几乎所有药品说明书上都有服用药物的副作用说明,常见的有头痛、嗜睡、便秘、溃疡等。手术和仪器治疗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所以,在服药和治疗前,患者应咨询医生,对这些情况有所了解,明明白白地接受治疗。
治疗费用是多少
支修益说,我国医保覆盖面还不是很广,一些检查、药物、治疗都是自费的,这对中低收入家庭来说是笔不小的开销,也是他们非常关心的。临床工作中,医生不时 看到因用不起药而中途放弃治疗的病人。患者在最初就诊时,如能请医生对治疗花费做出预估,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经济负担。因为医生在了解患者经济情况后,会 帮其制定“既能治病,又不会过度增加负担”的治疗方案。
治疗期间我能做什么
马志敏表示,几乎所有慢性病都与不良饮食习惯、生活方式有关,可人们大多重治疗、轻预防,忽略了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支修益甚至将消化道肿瘤、肝癌、肺 癌等疾病形容成是“吃出来的病”、“喝出来的病”和“气出来的病”。两位专家表示,从临床上看,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达到控制病情的患者不在少数,生活方式的 转变配合治疗,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治疗期间,从医生那里得知适合自己的生活保健方式,对缓解病情非常重要。
为什么你的说法和别的医生不一样
支修益告诉记者,有一次,他遇到一位癌症病人,此前,患者看了三个医生,治疗方案也有三种:去放射科,医生建议他放疗;去内科,建议他化疗;到了外科,建 议他手术。一圈看下来,病人疲惫不堪,无所适从。类似患者不在少数,看了几个医生,每个人的治疗方案都不一样,真不知道到底该听谁的。
支修益表示,由于医生专业领域不同,他们会首先站在自己的学科角度考虑问题,对病症及治疗方法有不同观点很正常。由于这种现象存在,对重大疾病或疑难杂症患者,医院的通常做法是多科室会诊,以便制定更利于患者的治疗方案。对普通疾病,虽然做不到这点,但如果患者遇到诊断决定不一时,建议多看几家医院,挑知名医院或专科知名医生就诊,并提出此前专家的诊疗建议,请专家帮忙分析利弊。“货比三家”不失为一种谨慎、有效的做法。
手术安全性高吗
支修益表示,随着网络的普及,不少患者在就诊前都会做足功课,从网上大致了解疾病的相关治疗方法。比如,很多肿瘤患者就诊时不会再问一些常识性的问题,而是开门见山地提出手术安全性、成功系数、术后是否复发等问题。其实,这点也是医生最关心的。“我们欢迎患者把顾虑说出来,这样在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时,就能更好地考量、规避一些风险,利于更好地展开后续治疗。”
最后,两位专家共同呼吁,聪明的患者应充分利用和医生交流的时间,清楚自己重点要解决的问题,主动表达自己的疑问和诉求。建议患者在就诊前列个问题清单,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询问医生。另外,就诊是医患双方的共同行为,要学会相互理解。一方面,病人要相信医生,也要体谅医生的不易;另一方面,医生在诊疗过程中也要多一点耐心,适当腾出时间和精力给予病人安慰和指导。如果医患双方都多一些换位思考,“医患一家亲”也许并不会太远。
原文摘自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