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中国国际心力衰竭大会(China International Heart Failure Congress 2021, CIHFC 2021)上,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董建增教授结合经典分子细胞学研究与临床诊疗最新进展,为我们带来了题为“致心律失常心肌病分子机制和细胞机制”的精彩报告。
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rrthythmic cardiomyopathy,ACM)是一类具有显著遗传学特征的心肌受累疾患,以编码桥粒蛋白基因突变(如DSG2、PKP2、DES突变)为著。病理上,心肌纤维-脂肪替代为其典型表现,临床中,患者则多以难治性恶性心律失常甚至心脏性猝死为首发表现。ACM领域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迅速,2018年胡盛寿院士团队提出的ACM“阜外分型”,结合基因分子生物学、医学影像学、组织病理学为ACM诊疗提出新思路,2021年ESC心力衰竭指南也从遗传学、病理学、临床诊疗等方面指导临床医生更规范地管理ACM患者,而全面掌握ACM分子学及细胞学机制则是科学规范诊疗管理ACM患者的关键。本视频中,董建增教授将通过一系列临床与基础研究,深入浅出地介绍不同类型致心律失常心肌病的分子生物学与细胞学特点及机制。
董建增,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衰病房主任,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郑大一附院遗传性心血管病防治及生殖指导中心主任 。中国控烟协会心血管疾病防治控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医师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分会常委,国家心脏中心心衰质控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卫生计生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心房颤动综合管理专项能力培训项目专家组副组长,河南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副主编。
责编:田鹏超 庄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