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是一组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对患者的劳动能力、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都有巨大影响。2003年调查显示我国35~74岁成年人中有400万心力衰竭患者,发病率已达0.9%。我国人口众多、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基数大,而近年来我国居民生活方式明显改变,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重,这些因素决定了心力衰竭必然会成为21世纪我国心血管领域的突出问题。
目前,由于医师不能仔细地关注院外心力衰竭患者,从而使许多患者对他们所患疾病的性质和治疗方案的认识严重不足。
有研究显示,绝大多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缺乏治疗依从性及自我照顾能力,没有按时服药治疗及定期复查,受凉后诱发肺部感染,出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病情加重。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知识水平的研究中,入量监测、每日体重监测、症状的监测和管理等认识最差。Riegel等人在关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行为的质性研究中显示,低盐饮食对大部分心力衰竭患者来说很难做到,Ni等人的研究显示,只有27%的慢性心衰患者一个月2次或更少称体重。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依从和自我护理行为总体上处于中等或偏低水平,导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具有较高的复发再住院率,同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慢性心衰患者反复入院、较高的死亡率占据了大量医疗资源,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REMADHE研究首次提出了应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反复教育和监测的管理概念,随后美国、欧洲及中国相继发表的心力衰竭指南中,也指出疾病管理对心力衰竭A、B、C、D任何一期都非常重要。
目前,社区中很少有为心力衰竭患者成立的专门保健机构或经过验证的支持团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信息系统的建设在全国各地医疗单位大量开展,除了医院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系统等医院内部系统之外,移动医疗应运而生。
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例如PDA、移动电话和卫星通信来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具体到移动互联网领域,则以基于安卓和IOS等移动终端系统的医疗健康类APP应用为主。
百度、阿里、腾讯三家互联网巨头深入布局,而传统的医药上市公司也紧追不舍,移动医疗自诞生开始便迅速发展着。目前,移动医疗主要分为以下五种类型:线上问诊,医生社交,挂号问诊,患者社区以及慢病管理。
慢病管理,主要集中在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领域,甚至更加细化,像心衰管理,定位于高危人群预防心衰和心衰人群的自我管理,通过记录体征、患者教育以及连接智能硬件在家监测心衰指标的形式,在医疗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通过远程监测改善患者反复就医的现状。
近年来“互联网+”和”分级诊疗“两个词充斥着医疗圈,”互联网+“对于慢性病(例如心衰)管理的模式,也在进一步探索与不断发展中,谋求造福广大慢性病患者,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